蔓榕
- 內容
蔓榕 Ficus pedunculosa Miq.var. pedunculosa【桑科 Moraceae】
又稱為「蘭嶼蔓榕」,主要分布於臺灣東部、蘭嶼及綠島,IUCN稀有等級位列「VU」(易危)。蔓榕尚有另一變種:鵝鑾鼻蔓榕(Ficus pedunculosa var. mearnsii)。雖然有些學者採不同看法,認為該變種應併入蔓榕而不予區分;但依據現地觀察的結果,兩者至少在生活習性(habit)上確實有別。因此,在沒有進一步證據之前,本中心支持兩者區分的觀點。
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小枝被毛及鱗屑,枝條具環形托葉痕。單葉互生,葉狹橢圓形,全緣葉,葉柄紅褐色。雌雄異株,隱頭花序。果為隱花果,榕果單獨或成對腋生,倒卵形,被短柔毛,熟時暗紅色,果柄長2-3 cm,為熱帶食果動物之重要食物來源。
蔓榕與鵝鑾鼻蔓榕的主要區別處,在於蔓榕為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葉呈狹橢圓形,先端急尖或鈍圓,葉基為鈍楔形,具三出脈,脈長約1/4至1/2葉身;鵝鑾鼻蔓榕則傾向為匍匐藤本,葉呈闊倒卵形,先端鈍圓,基部楔形,亦具三出脈,脈長可達1/2或2/3葉身。
榕屬(Ficus)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,全球約有850種,在臺灣低海拔山區隨處可見。除了蔓榕之外,本植物園區尚可觀察到島榕(F. virgata)、幹花榕(F. variegata var. variegata)、山豬枷(F. tinctoria)、大冇榕(F. septica)、薜荔(F. pumila var. pumila)和鵝鑾鼻蔓榕等其它榕屬的成員。蔓榕在榕屬植物區和蘭嶼植物區均可觀察到其身影,而鵝鑾鼻蔓榕則在恆春半島植物區和水生植物池附近可發現。
樹型特徵
葉部特徵 葉部特徵
果實特徵 果實特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