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境之南蒼翠再生 興海漁港擴建的生態補償造林
- 發布日期
- 113年10月16日
- 內容
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受屏東縣海洋及漁業事務管理所委託,為補償屏東縣政府進行興海漁港擴建改善工程涉及解除保安林地,經環境影響評估,要求在2.46公頃面積的土地上進行生態補償造林,希望藉由林試所多年來累積的豐富造林經驗,亦使學理及研究成果充分體現在實務操作上,造林成果也可作為日後原生樹種應用在海岸林及保安林之參考。造林地新植14種臺灣原生樹種、數量超過5,300株,至今已撫育逾一年,苗木生長狀況良好,為國境之南再添一筆蒼翠之色。
造林基地位於恆春鎮鵝鑾鼻段,由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執行造林工作,該計畫內容是將2.46公頃範圍內的所有外來樹種移除,並進行新植造林。該片土地在造林前為部分的草生地,零星分佈林投、臺灣海棗、海檬果、相思樹等植物,當中也有許多外來入侵種,例如銀合歡、刺軸含羞木、香澤蘭及美洲含羞草。然而,由於造林地的坡度較陡、附近無水源、鄰近海岸、鹽分高及季風強等因素,再加上該地為梅花鹿棲息及覓食的熱點,必須設置防鹿圍籬避免樹苗被鹿隻啃食,都大幅增加該案執行的困難度。
林試所表示,為打造苗木適合生存的環境及策略,該所恆春研究中心自112年初開始造林前置工作,例如基礎環境調查、造林規劃、採種育苗、土壤改良、解決水電問題、設置灌溉系統、設置圍籬、植穴開挖以及外來種清除等工作,並於112年4月底正式引入植栽。為加速植生覆蓋並建立森林生態系結構與保安功能,造林木採實生苗及種子直播的方式交錯密植,在112年5月初完成約0.7公頃的新植造林面積。林地上目前種植超過5,300株苗木,全部都是適合當地的原生樹種,包括欖仁、黃槿、大葉山欖、瓊崖海棠、枯里珍、樹青、臺灣海棗、蓮葉桐、海檬果、林投、山芙蓉、臺灣樹蘭、象牙樹、椬梧等共14種臺灣原生樹種。
林試所指出,自造林完畢後,恆春研究中心定期派員巡視圍籬並進行一系列撫育及補植措施,包括灌溉、施肥、除草等,以確保苗木生長得以健康茁壯。為展示造林的階段性成果,恆春研究中心在撫育造林木一年多後,於113年9月份舉辦期中成果會議,與會人員到造林地現勘後對目前造林成果表示肯定,現場可見苗木生長狀況良好,部分苗高已達胸高、甚至高於160 cm的成人,展現出植物強健的生命力,為林地帶來綠意盎然的景象。
林試所恆春研究中心洪聖峰主任表示,該造林計畫具有重要意義,不僅教育民眾在環境開發時應進行補償工作,同時更加宣示政府機關在維護自然生態上的決心,也提醒大眾有關生態造林、生態復育及保安林的重要性。在學術研究及實務操作上,則可瞭解影響復育成效的關鍵因子,建構適宜當地的生態復育模式,作為後續相關復育工作執行的參考。
林試所透過生態補償造林,成功將原本裸露的草生地轉變為茂密的植被,不僅增加生物多樣性、改善生態環境,還提升了該區的抗風防災能力。隨著苗木逐漸成長,該片造林地有望成為南臺灣重要的綠色屏障,讓國境之南增添一處欣欣向榮的森林復舊示範。
其他資訊請參考:
https://www.tfri.gov.tw/News_Content.aspx?n=7495&sms=12314&s=32611&_CSN=16